【编者按】
伊以冲突又将霍尔木兹海峡拉入大众视野。这条海峡为何如此重要,甚至牵动着全球神经?本文摘编自《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从地理背景和地缘意义角度深度解析了霍尔木兹海峡的战略价值,经出版方授权刊载,文中配图均为书中插图。
霍尔木兹海峡位置
2022年12月,美国和伊朗的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海上交锋”。伊朗巡逻艇对美国海军一艘远征基地舰和导弹驱逐舰进行了激光照射,引发了美国中央司令部和第五舰队的谴责。毫无疑问,这次事件再次凸显了霍尔木兹海峡的敏感性。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吉巴勒角与伊朗拉雷斯坦地区之间,是连接中东地区的重要石油产地波斯湾和阿曼湾的狭窄海峡,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也是波斯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航线、世界三大石油航线的咽喉,著名的“国际石油通道”。
霍尔木兹海峡得名于海峡北岸历史上的著名古城——霍尔木兹古城。该城在14~16世纪曾是波斯湾地区的贸易中心。公元1405~1433年,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曾经此海峡到达波斯湾。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经爪哇海、马六甲海峡到霍尔木兹港的“香料之路”通航后,霍尔木兹海峡日益成为东西方贸易交往的重要通道。自16世纪初被欧洲殖民者占据以来,霍尔木兹海峡一直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葡萄牙、英国、荷兰等殖民者先后侵占过海峡。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舰船进入波斯湾的重要通道。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联军也是经此进入波斯湾。
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城(1572年)
1. 控制世界油库的“阀门”
中东地区的波斯湾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油库。在波斯湾及附近100平方千米的地区范围内,有一条巨大的石油蕴藏带,蕴藏着占世界石油总储量一半以上的石油。仅沙特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且多为超级大油田。由于石油多分布在海岸附近,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原油外运十分方便。此外,油田的地下压力高,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生产成本为世界最低。
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而所有从波斯湾地区驶出的油轮都必须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印度洋才能驶向世界各地。因此,霍尔木兹海峡成为控制波斯湾这一世界油库的“阀门”。长期以来,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至95%均需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往全球,峰值时每天通过海峡的油船和其他商船达300余艘。中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波斯湾,而且基本上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油气资源分布图
2. 控制油库“阀门”的“门栓”
霍尔木兹海峡由地壳断裂、海水侵入而成,整个海峡长约150千米,宽55~95千米。一般水深60~90米,平均水深70米。北侧较浅,伊朗沿岸水深一般小于10米,多珊瑚礁和沙滩;南侧水深,弯曲部最深处达219米,最浅水深50米。在弯曲部通航船只分道航行,中央设有安全隔离带,宽3.5~5.5千米,可通航大型舰船。主航道靠近南侧,宽约3.3千米,航道水深27.5米。
海峡内岛屿较多,主要岛屿有格什姆岛、霍尔木兹岛、拉腊克岛、亨加姆岛、盖奈姆岛、穆桑达姆岛和大库因岛、小库因岛等。海峡内的重要岛屿成为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这一世界油库“阀门”的“门栓”。其中盖奈姆岛和大库因岛紧临主航道,为海峡之要塞。西南口附近的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素有“海峡三闸”之称。格什姆岛位于海峡西部,长112千米,宽11~32千米,面积1336平方千米,西南部沿岸有大片浅水区,水深不足10米,岛上最高点海拔406米,扼波斯湾出口,为伊朗阿巴斯港的天然屏障。格什姆岛与伊朗大陆之间有胡兰水道,一般水深不足25米,最深处29米,航道最浅处5.5米,可通航小型舰船。霍尔木兹岛位于海峡北端,距伊朗海岸8千米,东西长7千米,南北宽5千米。
海峡北岸伊朗海岸为狭窄的沿海平原。南岸多小半岛和海湾,穆桑达姆半岛宽约250米,海拔80米的地峡与吉巴勒角连接,其沿岸陡深,多峡湾,最大峡湾长16千米,海岸为石灰岩陡壁,海拔900~1200米,舰船不宜靠近。南岸陆地山峦起伏,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大部沿岸陡深。舍阿姆东北沿岸部分地段坡度较小,水浅。地处亚热带沙漠带地区,终年炎热干燥。穆桑达姆半岛周围峡湾幽深,岸壁陡峻,不受海风影响,气候湿热。年平均表层水温26.6℃,2月水温21.8℃,8月31.6℃。盐度37~38。海峡受波斯湾口地形影响,较少涨潮。海流夏季向东,冬季向西,流速0.5~1.6节,最大达4.3节。海水交流现象较明显,一般表层流向西,底层流向东。
霍尔木兹海峡影像图
3. 伊朗敢于“叫板”美国的底牌
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伊两国关系持续交恶,甚至多次差点引发战争。2018年,时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言人拉麦丹·沙立夫就曾表示,伊朗革命卫队与美国舰只在波斯湾曾出现过多次对峙。在2016年,甚至还曾出现过伊朗逮捕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事件。在此情况下,美军依然没有轻易对伊开战。原因是,美国清楚伊朗在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地区的实力。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数度发出警告:若国家安全受威胁,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及其盟国都明白,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造成多大的影响。正是霍尔木兹海峡的存在,使得控制海峡的伊朗底气十足,使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忌惮三分。
在霍尔木兹海峡上航行的油轮
事实上,伊朗具备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一切有利条件。第一,海峡仅有几千米的安全航道。而且,在海峡的门栓位置,有伊朗控制的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等,岛上部署有大量军事设施。第二,伊朗在海峡北岸部署重兵。其中包括近百枚射程在360千米的反舰导弹,也就是说,伊朗可以控制海峡一切的军事力量。第三,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伊朗可以在海峡内大量布雷,封锁海峡。
4. 螳螂行动:美军团灭伊朗海军的军事行动
1988年是两伊战争的第八个年头。伊朗、伊拉克两国在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分别袭击对方油轮。伊朗还在石油输出必经地霍尔木兹海峡布设水雷,对过往船只进行无差别袭击。
1988年4月14日,美国“塞谬·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在霍尔木兹海峡护航时触雷。一声巨响之后,这艘3650吨级的佩里级护卫舰的船身被炸开了一个近4米的大洞,龙骨断裂,海水涌入,舰体倾斜,轮机舱、居住舱等舱室起火,两台燃气轮机严重损坏,并造成10名水兵受伤。“塞谬·罗伯茨”号不得不被拖往阿联酋迪拜港进行大修。第二天,美国海军中东联合特遣舰队派出4艘“复仇者”级扫雷舰,2架CH-53B“海龙”扫雷直升机,并联合英、法、荷、比利时等国的7艘扫雷艇对“塞谬·罗伯茨”号出事海域进行一场大规模扫雷作业,共打捞出5枚未爆水雷。根据水雷序号比对,美国海军分析确定,这是伊朗海军1987年从苏联购买的水雷。随即,这一情况被报告给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为此,里根总统连夜召开会议,与国家安全委员会要员磋商,于4月17日晚亲自下达对伊朗实施报复的命令,行动代号为“祈祷螳螂”。
1988年7月31日,受损的美国FFG-58“塞谬·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被运送至美国罗德岛州
4月18日凌晨,美国海军6艘大中型水面舰艇从巴林海军基地鱼贯而出,全速驶向波斯湾及霍尔木兹海峡海域执行“祈祷螳螂”行动。本次打击行动的目标为伊朗“锡里”号和“萨桑”号两座石油钻井平台。这两座平台位于波斯湾主航道伊朗一侧,但距伊朗海岸比较远。这两个平台产油量并不大,但它们的战略位置极好,扼守波斯湾主航道的交通要冲。既可以作为海上雷达的预警站,进行中远程海空警戒,又能作为指挥中心,引导指挥伊方军舰,特别是布雷舰作业。鉴于此,这两座石油钻井平台成为了美国海军此次行动的眼中钉,必先除之而后快。
执行任务的美军6艘舰艇,分别为两个战斗群,在波斯湾主航道兵分两路。第一战斗群向伊朗“锡里”号石油钻井平台发动攻击,第二战斗群向“萨桑”号石油钻井平台发动攻击。“企业”号核动力航母舰队作为单独的战斗群,在后方进行支援。在两座石油钻井平台被炸毁后,伊朗在各海域的反击同时展开。多只伊朗“博哈默”巡逻艇袭击了3艘分别悬挂美国、巴拿马和英国国旗的油轮。随后,两架从“企业”号核动力航母起飞的“入侵者”攻击机加入作战,并对伊朗巡逻艇群投放了集束炸弹。此后,伊朗海军主力战舰纷纷加入作战。“祈祷螳螂”行动最终以美军一边倒的胜利结束。美国仅损失1架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而伊朗损失了两座石油钻井平台,1艘导弹护卫舰、1艘导弹快艇和3艘武装快艇沉没,1艘导弹护卫舰及多艘导弹快艇遭到重创,多人阵亡。此战对伊朗海军打击很大,主力战舰几乎被团灭。此后,伊朗海军剩余的小艇都泊在港口不再出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两伊战争的结束。
《海上“咽喉”:重要海上通道》,郗笃刚、刘玉、王耿峰、贾建坤/著,星球地图出版社,2025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