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浪打浪,托起了一个英雄之地,托起了洪湖发展的新时代。
一曲家喻户晓的《洪湖水浪打浪》,让大家深深记住了洪湖这个名字。这里曾是湘鄂西苏区的首府、红二方面军的摇篮,也是洪湖赤卫队的故乡,为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点燃星星之火。
一湖碧水,见证革命风云;一曲红歌,传唱鱼水深情;一种精神,几十年来始终凝聚着前进的力量。
红军时期,苏区军民留下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洪湖精神早已深植于洪湖的每一缕波涛、每一片莲叶之间,化作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继续激励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强化中部崛起支点建设的担当,勇攀发展新高,打响融合文化、旅游、特产等为一体的洪湖品牌,创造崭新的幸福生活图景。
伟大的洪湖
在洪湖岸边,坐落着拥有500余年历史的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1932年4月,湘鄂西苏区党政军机关迁至瞿家湾,让这个小镇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重要一页。
9月19日,(www.thepaper.cn)步入瞿家湾老街,青砖白瓦的建筑、斑驳的雕花窗棂以及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瞬间将游客拉回那个红旗漫卷、誓言铮铮的革命岁月。
9月19日傍晚拍摄的瞿家湾老街。 记者 王洛伊 图
这条老街至今尚存革命旧址21处、遗址18处。沿石板路徐行,“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共产党湘鄂西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旧址”等旧址次第出现。
革命战争时期,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革命先驱曾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工作,这也是全国创建的最早、范围最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只听脚板响,不听人作声。婆婆门缝看,原是贺龙军。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讲解员黎为清向表示,这首流传在当地的歌谣,就能道出红军队伍之所以能在这里生存壮大的主要原因。
据荆州新闻网报道,鼎盛时期,在洪湖地区,连同游击区,跨70多个县,人口约370万,主力红军3万多人,地方武装约20万人。在长达七年的苦斗中,这里曾倒下20万名革命英烈,包括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的段德昌,他1933年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在《洪湖赤卫队》影片中,大队长刘闯的原型来自洪湖“红五子”。1927年9月10日,戴家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中秋”武装暴动,打响洪湖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后因叛徒出卖,“红五子”之首的刘绍南被捕入狱。就义之前,年仅25岁的他在刑场上他从容高唱起自己在狱中写下的《壮烈歌》:“刀放头上不胆寒”“杀死我一人,革命杀不绝”。
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馆里展示贺龙元帅刀劈芭茅溪盐局的两把菜刀。 记者 王洛伊 图
随着歌剧与电影《洪湖赤卫队》的广泛传播,这个水上劲旅的故事也变得家喻户晓。历史上,就在洪湖水荷花深处、芦苇荡里,真实存在过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洪湖赤卫队。
他们以芦林为房,船板为床,菱角为粮,游击战术配合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后来成为湘鄂西洪湖苏区第一支有正式番号的部队——红六军,为日后红二军团的组建乃至红军的长征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洪湖军民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据荆州日报报道,1931年7月,洪湖地区洪水泛滥,路易·艾黎来到洪湖赈灾,目睹洪湖地区人民(特别是苏区军民)全力抗灾抢险的场面之后,深受感动,写下《抗天灾》一书。在此书中,他首次提到洪湖精神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他再次来到洪湖,看到新洪湖的巨大变化,写了一首诗,名为《洪湖精神》:“人民的老战士已离开人世,但他们创立的精神仍活在后人身上。每当人们向天大的困难进军,并取得胜利,大家就又看到洪湖精神。”
守护好洪湖
历史来到2025年,9月的洪湖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群鸟翩跹掠过水面,秋意初显而生机未减。
“从去年12月至今年7月,洪湖水质均值已连续8个月达标。”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罗东平向介绍,这也创下近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乘船游洪湖吸引很多游客来打卡体验。 洪湖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洪湖水的质量曾一度出现问题,四湖流域上游和周边区域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等汇入湖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洪湖湿地水生植被覆盖率降低。
罗东平说,今年8月的卫星影像图片显示,在多方努力之下,近两年,洪湖通过晒滩育草、莲藕扩种、蓝藻治理等综合治理,水生植被面积恢复到18万亩,植被覆盖面积由2023年的13.67%提升到30%。其中,仅今年的湖区水生植被就增加近10万亩。
改变背后源自一套系统的治理策略,主要从三方面推进。据罗东平介绍,首先利用冬季水位低的优势,对洪湖实施“晒滩”操作,以促进湖泊区域泥土积温,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助力种子萌发;紧接着,从源头控制污染,在河与湖的交界处设置橡胶坝,实现“河湖分家”,以减少外源氮磷的进入。
与此同时,洪湖流域还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工程治理与人工种植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育野莲、菰、野菱等优势物种,提升植被覆盖率,增强湿地水体生态转化功能。
罗东平介绍,野莲的生长期 ,每天最多也就长1-2厘米,但是水位每天涨5厘米的话,就对野莲造成致命的影响,所以水位调控对整个植被恢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为此,保护区从四月起就通过泵站预排、限流等方式提前腾退库容,将水位降至23.5米的生态保障线以下,为汛期水位控制留出空间。尽管入汛后遭遇多轮强降雨,但通过科学调度、控制入湖水量,洪湖水位始终维持在25.2米以下,未对植被造成明显冲击。
治理效果逐步显现。罗东平介绍,2024年通过人工种植野莲3570亩,并依托其自然繁殖特性,有效促进了种群规模的扩大。截至2025年8月,下新河、清水堡等四个重点区域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3万余亩,植被修复呈现向好趋势。
今日洪湖和接天莲叶。 洪湖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随着洪湖水质持续改善,吸引更多鸟类前来栖息繁衍。罗东平称,目前在该湿地栖息的鸟类数量较以往增长了30%。
保护洪湖,已成为一种共识。
在螺山镇花园村的千亩蟹塘旁,一条布满水生植物的生态沟渠引人注目。“以前这条沟里满是养殖尾水,现在成了天然净化池。”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华侨向介绍,这一变化得益于当地实施的生态养殖尾水治理项目。
螺山镇,地处洪湖西南,南靠长江、北倚洪湖,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为洪湖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这里的乡亲们一直以水产养殖作为生计。然而,数年前,这个水乡却一度陷入“富营养化”的困局,开始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
改变势在必行。针对养殖尾水的主要污染物,螺山镇选择“人工生态沟渠+曝气”模式。简单来说,通过沟渠疏浚,让养殖尾水从池塘先汇入生态沟渠,而池中规模化栽种的菖蒲、苦草、梭鱼草等植物具备高效净水功能,加之配套曝气设施增强水体氧含量,可以加速污染物降解;随后,经初步净化后的水体,再流入净化塘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回流至养殖池塘,实现水系连通和循环。
9月19日,螺山镇花园村的生态沟渠正在进行水质净化。 记者 王洛伊 图
螺山镇将140.83平方公里划分为6个治理单元,逐条疏通南北向17条主干沟渠、东西向3条河流,形成“三横十七纵”畅流无阻的镇域水系;同时,新建节制涵闸20座、修复泵站4座,让每个治理单元既联通、又相对独立,既可协同排灌、又可内部循环。
随着尾水治理项目的落地,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虾蟹品质与产量同步提升。“在治理前,亩产通常只有100到200斤,如今已稳步提高至200斤以上,普遍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 李华侨自豪地说。
农文旅融合的样本
螺山镇的尾水治理的成效,让人不由想到电影《洪湖赤卫队》中,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许下的心愿:“我们庄稼人都扬眉吐气地过日子,田里用拖拉机耕田,年年五谷丰收,湖上用机器船撒网,天天鱼虾满舱。”
如今回看,韩英的梦想早已实现,并且已远远超越。
2025年暑假,螺山镇“铁牛村的农场”上演了为期四天的田园音乐嘉年华,村民与游客们徜徉于音浪之中,成为铁牛村今年夏天的难忘时刻。
很难想象,在2024年8月之前,这座集采摘、垂钓、休闲于一体的农场,还是一片闲置的荒地。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新兴的乡村文旅空间。在绿地之间,支起了一个个帐篷,建起了咖啡屋和手工坊。
9月19日拍摄的“铁牛村的农场”。 记者 王洛伊 图
实际上,这一改变的背后,与一位返乡的洪湖人离不开联系。2023年,受螺山镇政府的感召与邀请,在广州成功创业的余争毅然决定返回家乡,投身于洪湖的乡村振兴事业之中,担任螺山镇铁牛村党支部书记,“铁牛村的农场”是他与乡亲们共同干成的第一个重要项目。
“要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实现最大化。”余争对介绍,当初选择这片区域作为农旅融合项目的承载地,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有着一尊已有百年历史的镇水铁牛。依托这份文化背景,铁牛村全面整合资源,将百亩鱼塘、连片油菜花田等田园景观纳入乡村旅游发展体系,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因此,也有了当下可垂钓、可露营、可采摘的“铁牛村的农场”,而手工坊、咖啡屋的引入,更为这座传统村落注入了别样的现代气息。
“铁牛村,不止木工”——这行印在手工坊宣传册上的标语,承载着余争更大的愿景。他向解释道,引入木工坊的初衷,是可以为到访的游客提供一份可带走的文创;另一方面,木工本身也是一门手艺,通过系统培训,当地村民可掌握这项技能,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就业与增收路径,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内生动力。
“铁牛村的农场”推出木工等研学,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记者 王洛伊 图
如今,在铁牛村农场,妇女们当起了研学老师。余争说,此前,螺山镇选派镇村干部赴山东学习手工木作与乡村咖啡制作,在村“两委”的号召下,5名家庭妇女主动参与农场短视频拍摄制作、新媒体运营,担任研学老师。
“要让农村不比城市差”,余争展望未来说,眼下,手工花坊正在建设中,有望为铁牛村的乡村旅游增添新的吸引力。他期望,“铁牛村的农场”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的收益。
在这片红色土地,洪湖精神早已深植于洪湖的每一缕波涛、每一片莲叶之间,化作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继续激励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创造崭新的生活图景。
如今,这份精神正转化为打好“红色文旅牌”的澎湃动力。
据微信公众号“今日洪湖”消息,2025年8月13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洪湖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高标准制定环洪湖旅游规划,把红色文化旅游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水平;要在构建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9月19日,洪湖市群众艺术馆展出的非遗技艺贝雕。 记者 王洛伊 图
2025年9月,《(环)洪湖旅游目的地战略策划及产品规划(2025-2030年)》初稿已完成,围绕“一核一环两区多组团”格局,洪湖旅游发展有了清晰路线图:2025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升级,重现大湖生态美景;2026年底:完成业态升级,做强核心产品;2027年:实现品牌升级,建成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如今,在瞿家湾,《洪湖赤卫队》经典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实景演出正定期上演着。而诞生于洪湖水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淡水贝雕、洪湖凤舟等,也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实现代代相传。
依偎在洪湖东岸的洪湖旅游港,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湖旅游港口。从这里坐船出发,在湖上划船,在芦苇荡里穿梭、采莲、抓鱼间,那首熟悉的歌声又在耳畔响起。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