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备研究的前世今生

article/2025/9/4 10:03:54

20世纪初,一位名为周纬的学者就职于外交部,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虽然他的本职工作是处理各种与各国相关的外交事务,但却把一部分心思放在了别处:他喜欢借着办理外交业务游历各国的机会,到各处收购古代兵器。之所以会这样,恐怕原因得归在周纬先生自幼时在心中种下的大侠情结。周纬少年时喜好读武侠小说,羡慕小说情节中削铁如泥的宝刀,遂借着外交的机缘,接触了“诸国名士、贵族及收藏家”所珍藏的古代刀剑。这些外国上流社会收藏的刀剑让他开了眼界又羡慕不已,同时也激起了他对于少年时代读到的武侠小说中的宝刀的遐想,于是乎周纬起而效之,四处搜寻、购买、收藏各种古代兵器,他的搜购、收藏的兵器品类中,不只有中国兵器,还包括了世界各地的兵器,而这些藏品都是他作为外交官,借着公务奔波世界的机会逐步积攒起来的。

这位外交官不仅收藏兵器,也研究兵器,几十年里利用公务之外业余时间写出了《中国兵器史》、《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亚洲各民族古兵器考》三本书,其中《中国兵器史》可以说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兵器的通史。

《中国兵器史稿》周纬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7月

但必须承认的是,周纬先生和他写的几本古代兵器研究的专著是有些生不逢时的,确切地说,他生活的时代太早了,书写的也太早了。在他生活的20世纪初叶,写一本中国兵器史,很多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写出的书也带有许多时代的局限。在周纬著书写作的20世纪初,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事业刚刚起步,能通过考古发掘而获得的历史信息远不如今日丰富(周纬先生自己也清楚这一缺憾,称写书之时,中国“发掘事业之未盛”),受制于那个年代可获得的资料信息,想写好一部中国兵器史并不容易。

写书参考资料不易获得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写出的书的内容不平衡。周纬可以利用那个时代刚刚兴起的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写先秦至秦汉的古代兵器写了146页,但当书写至秦汉之后的部分时,由于这些历史时段当时的考古工作尚较少触及,书的行文仿佛进入了快进模式,从西晋至元代的一千余年里的时间段,其篇幅仅占了18页,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辑录各种古代文献中关于武器的文字描述而写成,其中宋代部分,则主要是摘录《武经总要》的内容。之所以写成这样,还是在那个时代能获得的历史信息太少了。而当该书写至明清时代,尤其是清代部分,内容则又开始详实起来(这部分的篇幅约占44页),因为明清留至民国时的传世兵器实物比较丰富,用周先生自己的话说,便是“清代距今不远,记载虽少,而实物颇多”。周先生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反映他能接触到比较多的清代传世文物之外,也反映了在他所处的时代,实际上也只能接触到传世的清代兵器实物,却还未能接触到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兵技执掌图说》等参考文献以加深对于兵器实物的理解,因此在探讨兵器时也未能做到文物实物与文字史料的相互对应参考。

尽管有诸多局限,周先生的书依然在今天某大网络销售平台上的古代武备研究类书籍中于销量上遥遥领先。这恐怕是因为自周先生写完他的书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兵器武备研究在文物研究中一直是个相对冷僻的门类,针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古代武备的优秀专题研究固然是有的,但是却少有贯通各朝代的中国兵器、甲胄通史。在周纬之后,确实有一些优秀的古代武备研究著作问世,例如杨泓先生的《中国古兵器论丛》、毛宪民先生的《清宫武备兵器研究》、白荣金先生的《甲胄复原》等等,但这些著作或是各种个案研究的集合,或是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某一时段,或集中于某一门类,尚无法作为描绘中国古代兵器甲胄发展概貌的通史类著作。所以即便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成书早,局限颇多,不尽如人意,但多年里后人又少有写成类似的通史著作,故而周先生的书尚无法替代。

今天距周纬1945年写成《中国兵器史稿》已经过去了大半世纪,在这长达七十年的时间里,随着考古事业的推进,有为数可观的古代兵器甲胄实物以及描绘古代兵器甲胄样貌的墓葬壁画、俑和日用器物被发现出土;此外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又有众多的可作为研究参照的古代寺庙、石窟的壁画、造像以及地面墓葬石刻被发现;在这大半个世纪中还有大批古籍被发现、点校、出版,而当今便捷的网络信息环境又可以帮助人更快捷地获取国外的考古材料和研究论著。总之经过了这小一百年的时间,人们的知识视野被极大拓宽,可获得的信息材料早已不是周纬先生写书的那个年代能比的。

既然当今知识信息条件已经极大地改善了,那么笔者作为一个古代兵器爱好者不禁要问:当代人是不是可以利用这近七十年里获得的新材料,再写一部中国的兵器和甲胄的通史?而古代兵器收藏家龚剑近年写成的两本书《中国刀剑史》和《中国甲胄史》恰逢其时地出现了。《中国刀剑史》一书从中国铁质刀剑类兵器出现写起,写至清代,并在书尾附上作者个人对于鞭、锏、棒、锤等钝器及少数民族兵器的研究,《中国甲胄史》一书从商周青铜甲胄写至清代,在书末附上了关于藏、彝地区的少数民族甲胄研究。可以说这两本书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中国千余年内刀剑、甲胄发展演变的面貌。

《中国刀剑史》龚剑著,中华书局2021年4月

《中国甲胄史》龚剑著, 中华书局2025年1月

兵器甲胄在文物的研究中是个相对的冷门项,但研究如果是出于爱好,也就不会去计较什么热门冷门,龚剑对于冷兵器的研究恰是出于这种爱好。为了写成这两本书,他花了二十余年时间收集中外武备资料,可以说是下了搜山揽海的功夫,比如为了探讨唐代的皮甲的情况,除了参考新疆若羌米兰戍堡的皮甲,还对照了大英博物馆藏的斯坦因在20世纪初掠走的三组米兰戍堡皮甲残片和尼雅皮甲、韩国公州公山城出土髹漆皮甲、2019年新疆克亚库都克烽燧出土皮甲甲片、2020年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墓出土皮甲。在他的这二十余年里,随着互联网资讯越来越发达,可以获得的国外征集文物、出土文物资料越来越多,同时,关于古代武备的考古发现也越来越多,总之可收集到的研究参考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但基于爱好,也就能乐在其中的,一干二十余年写成这一套两本书。

写出质量过硬的书,除了需要收集足够多的信息材料,还需要对自己得到的信息材料进行审慎地分类、筛选、甄别。每论及一个时代的刀剑甲胄,龚剑必定将那个时代的相关文献史料、雕塑绘画等图像史料以及考古出土刀剑、甲胄实物资料,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历史信息依次罗列,然后再对武器的形制展开讨论,行文论述时又极其注重古代雕塑绘画、出土实物、文献这三种性质资料之间的对应考辨,并在此基础上尽量还原各个时代刀剑甲胄的面貌以及演变过程。在龚剑之前,也有部分古代武备收藏家写有专著,也试图总结归纳各朝代武备的特征及演变情况,但这种归纳乃至建立的年代框架是建立在自己从市场上购得的藏品基础之上的。相比之下,龚剑立足于文献史料、历史年代可考的考古出土实物以及古代雕塑绘画等信息材料建立的关于古代武备的年代框架,要更为严谨可靠,也更有说服力。龚剑作为一名收藏家,在研究中也会使用不同私人藏家手中的藏品,但私人藏品是作为最后的补充性材料,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古代文物研究者对于历史资料运用时的谨慎。

写书时的宏观视野,同样会影响书的质量。有人习惯了以当今的国界为线为范围书写的历史,但是刀剑甲胄之类的器物的使用与传播从来都不会受制于当代的国界,因此,即便写中国刀剑史、甲胄史,也不应将眼界局限于国内。这是套关于中国刀剑甲胄的书,但书关注点并不局限于中国域内,而是有更宏观的国际视野,用了相当篇幅探讨了历史上的中外之间的刀剑、甲胄的交流,这点尤其可贵。古代文明之间在使用器物上会互通有无、彼此仿制学习,但是对于器物模仿学习的积极性,却可能会因器物的种类而有所差异,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战争所用的兵器武备的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是最高的,因为兵器武备这种东西关乎自己在战争中的存活,出于求生、求胜的需要,古代战场上,只要是敌人打仗的好用东西,无论是刀剑,还是甲胄,自己也都想着搞到手,为自己所用。因着这种古代国家间对于兵器甲胄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某种中国古代的刀剑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其形制源头可能在北方草原,也可能在西方,而见到中国某一朝代的某种类型甲胄,可能也想不到这种甲胄曾经在某一历史时期被仿制到了域外。中原人群与北方草原之间持续不断的争斗,丝绸之路带动的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都会为武备兵器的相互影响创造条件。基于此,龚剑的两本书对于历朝历代中国与周边文明的武备交流都有颇多关注,既注重考察古代中国武备中的外来因素,也注重讨论中国武备对于外部地区的影响,尤其是这两套书中探讨蒙元时代的刀剑甲胄,能从兵器的角度看出一个地跨欧亚的广域政权对东西方的影响。

关于蒙古帝国对东西方兵器的影响,其实从中国皇帝和法国皇帝的两把形制相近的佩刀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当一个现代人想起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时,可能脑海中会浮现出油画《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图1左)中骑马拿破仑的样子,毕竟这幅画已经成为拿破仑其人的主要标准形象之一。在画中,拿破仑跃马而起,手指前方,引导士兵奋勇向前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险要关隘。在这一颇显威武的形象中,拿破仑腰间挎了一把马刀,如果观察马刀的细节,可以发现这把佩刀上有十字刀格护手(图1中),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在北京昌平的明神宗定陵中出土的一把腰刀(图1右),在形制、外观上也与拿破仑的佩刀有颇多相似之处,也使用了类似的十字刀格护手。阿尔卑斯山和北京昌平定陵处于欧亚大陆两端,相隔万里,而拿破仑距定陵墓主明神宗的下葬时间也相隔一百余年,但读过龚剑的《中国刀剑史》,了解了蒙古时代兵器武备发展的脉路,便也能理解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且身处不同时代的两个皇帝,何以会佩戴特征相似的腰刀,而这背后是一个更早时代的广域的蒙古帝国促成的东西方文化大交流。

图 1  左:油画《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中:《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中的十字刀格护手腰刀细节, 右:定陵出土的明神宗十字刀格护手腰刀

龚剑在研究中观察到随着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后,一种十字形的刀格护手在东欧、西亚、中原皆开始被使用。龚剑在此基础上继续追索,参考考古资料和外国学者研究,将这种十字刀格护手最早追溯到今乌克兰境内的阿瓦尔墓地出土实物(这件武器残件现存于俄罗斯艾米塔什博物馆),而之后的考古资料显示粟特人、突厥人皆使用这种十字形刀格护手,唐代之后,这种十字刀格护手被带入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及之后的蒙古人也沿用这种十字形刀格护手。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这种十字刀格护手也进入了中原的武备体系,成为了《大明会典》中的“十字隔手事件腰刀”,成为明代开国功臣蕲国公康茂才墓、明神宗定陵的随葬腰刀上的护手(图2左)。向西,这种十字形刀格护手通过伊利汗国、金帐汗国传播到了西亚、东欧乃至西欧地区,在小亚细亚发展成一种名为“kilij”带有十字形刀格的土耳其弯刀(图2中),而这种刀在某些场合会被作为伊斯兰地区武器的代表形象。向南,十字形刀格护手随着帖木儿的后代从中亚南下进入印度,成为印度本地刀剑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图2右)。在《中国刀剑史》一书中,可以看到这种十字刀格护手腰刀在东西方之间有趣的传播情况。

图 2  左:明蕲国公康茂才墓出土腰刀, 中:大都会博物馆藏 土耳其“kilij”腰刀弯刀, 右:大都会博物馆藏 印度产“talwar”腰刀

此外,在这套书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上不同地域国家兵器甲胄交流的细节,比如,随着蒙古帝国建立,最先出现在蒙古高原、南俄草原突厥民族使用的外弧弯刀(11世纪变得非常流行),开始影响中国刀剑的形制,自此之后,中国的刀由直刀变成了弯刀。还比如,通过俄罗斯地区的考古资料,可以发现受到中国金朝风格影响的具有立眉毛特征的头盔,还可以看到布面铁叶甲残留的甲叶、铁片组成的铠甲护臂,而这种具有布面铁叶身甲和铁片组成护臂的铠甲也因为蒙元的统治的缘故,在明清时代的中国继续流传,以至于我们能在俄罗斯境内出土的金帐汗国甲胄(图3左)和中国明清之交的皇太极穿着的御用铠甲(图3右)上能看到不少相似的特征。俄罗斯之外,龚剑也引用了大量波斯细密画的材料,让人看到中国金、元时代出现的札甲形式在西亚地区的传播。

图 3  左:俄罗斯境内出土金帐汗时代布面铁叶甲复原绘图, 右:故宫博物院藏 皇太极御用布面铁叶甲

13世纪蒙古黄金家族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大陆东西的广域帝国,因此日本学者山杉正明认为蒙古大汗缔造了第一个“全球化体系”,美国学者梅天穆也提出蒙古帝国催生了前现代“全球化”的雏形的观点,还提出了“成吉思汗大交换”的概念,认为蒙古帝国创造了第一个横跨东西方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带动了人口、商品、技术等因素的流动交换。刀剑盔甲作为古代战争的重要工具,其交流按说也该在所谓的“成吉思汗大交换”中有所体现,过去学者们关注过中国火药的西传、中东的白砂糖及烧酒的东传、中东钴料的东传与元青花产生及其西传,但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刀剑甲胄的交流在之前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不过借由这一套两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蒙古帝国带动的东西方兵器武备交流,该套书从兵器武备的角度诠释了历史学者提出的蒙古“世界体系”。当然,这套书也探讨了其它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间的刀剑甲胄方面的文化交流,总之,虽然这是一本以中国为立足点的书,但是书中的全球史关注视野却是难得的。

这套书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便是其中关于武备的名物考证。古代留下的文献中有诸多关于甲胄的名称,如“山纹甲”、“明光铠”、“铁浮图”等,这些事物至今只有名字留存,而其具体形制、样貌如何,则难有定论,以至于而今网络上的古代军事爱好者对于这些物品具体样貌有颇多猜想,并根据这些猜想做出了复原尝试。可喜的是,龚剑的这套书对于这些争论颇多的“未解之谜”,基于文物细节、古代图像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考证,给出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解释,其中对于所谓“山纹甲/锁子甲”的考证便是一例。在互联网上古代军事爱好者圈流传着一种对于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一种名为“山纹甲”的理解,他们将古代画像雕塑中的“Y”字形甲片甲胄(图4)当作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山纹甲”,打开某大网络销售平台搜索“山纹甲”,搜到的基本上是按照古代绘画、雕塑中的“Y”字形甲片制作的复原盔甲(图5)。但龚剑基于现存的一种在一侧有锯齿的类似“山”字的古代甲片实物(又被称为“曲边甲”)(图6),结合绘有相似特征的古代壁画进行推测,又参考唐代将一侧有锯齿形的刀柄在文献中称为“山纹”的案例(图7),并将宋代文献中的“顺水山纹”与石刻文物中的甲胄对照,考证出所谓“山纹甲”实为唐代时期将粟特人风格甲胄吸收入自己军队出现的一种有锯齿形边缘的甲片编成的甲胄。至于目前互联网传为“山纹甲”的“Y”字形甲片拼接成铠甲,龚剑则按历史时代顺序罗列了关于这种铠甲的塑像和绘画,发现这类铠甲其实由圆环铆接的锁子甲(图8)的绘画简化而来,宗教用途的天王神将塑像和绘画中的“Y”字形甲片只是绘画繁琐的锁子甲在画法上的细节简化。这一颇为扎实令人信服的考证基本上可以解决军事爱好者关于何为“山纹甲”的持续多年的争论。类似关于古代名物的细致、仔细的考证在书中还有很多,此只是其中一例。

图 4 故宫博物院藏《关于擒将图》中的“Y”字形甲片铠甲

图 5 在某大网络销售平台搜索“山纹甲”出现的“Y”字形甲片

图 6 一侧有锯齿的甲片实物

图 7 正仓院藏被称为“鲛皮把作山纹”的唐代腰刀刀把

图 8 大英博物馆藏绘画残片中的锁子甲

通常看法认为研究文物,考古学专业背景出身的学者具有天然的优势,龚剑并没有这层背景,但也因为这点,他的著作反而显得更有平衡性。建国初期,我国考古工作的发掘研究有重“前段”而轻“后段”的特点,发掘工作的成果集中于较早的历史时期,相应的研究也偏重于早期,对于更晚历史时段的研究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弱。例如杨泓先生的《中国古兵器论丛》对早期武备有非常精彩的研究,但对于宋代以后的兵器极少提及,即便是有所着墨,也集中在之后时代的火器,并强调火器出现后对于冷兵器的取代作用。但如果仔细观察近代战争的形态,会发现火器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冷兵器的立即衰落和退场,火器也并不能立即成为战场的主角,而刀剑甲胄仍然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到19世纪欧洲战场,马刀和长矛仍然是欧洲骑兵的重要武器),而在有些地区,冷兵器也保留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例如清代统治者长期将骑射作为满洲民族勇武精神的象征)和艺术价值(甲胄、刀剑在近代中外宫廷皆是统治者乐于花钱制作收藏的艺术精品),因此,明清时代的刀剑甲胄仍然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尽管过去考古界对这一时段的冷兵器研究并不甚重视,而龚剑的《中国甲胄史》、《中国刀剑史》皆把这两个时代兵器武备做了仔细探讨,没有将之一笔带过。

作为专攻武备甲胄类文物的收藏家,以这个身份写武备类的研究,也有独到的优势:由于经常上手把玩实物,因此对文物的细节往往十分敏感,而这种对于细节的敏感又有助于从文物中读出更多的历史信息,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弥补部分考古工作者的知识短板。例如1986年《考古》第7期刊登了《山东郯城出土宋代铜盔》,根据报道的描述,“古城遗址出土铜盔一件,盔高8.5厘米,口径16厘米”,但龚剑基于自己对甲胄类武备体量的敏感,认为“已知盔径都是在19-22厘米,此内径16厘米,远远小于正常人的颅骨直径”,故而对此物做出了是门环构件的推断,修正了关于文物的既有判断。

我的研究领域并非古代兵器,只是一个古代军事爱好者,单纯站在一个军迷读者的角度来说,这套书读起来是十分过瘾的,作者收集了大量古代兵器的图片,就是不看文字部分,这些图片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最后笔者还想纯粹以读者身份,提一句书籍排版的一个小用心,这个用心令阅读的体验更佳:龚剑的书是行文印成一册书,把插图印成了另外一册(图9),这样阅读时候不会因为插图α在书中的A页,然后往后读了十几页读到了B页,行文中又出现了对插图α里面文物的讨论,还得再往回翻到A页再看。看一下文字描述,往回翻十几页看一下图,再翻回来看文字描述,这样的阅读体验并不理想,因此所有插图单独印一册,避免了图、文阅读相互打架的情况,这也便能够提供比较顺畅的阅读体验。

图 9 《中国刀剑史》的排版情况

当然,我国的考古事业一直在向前推进,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问世,也会有更多基于新发现的后继研究加深人们对于古代兵器的认知,作为一个古代军事爱好者,还是希望这本套书能带来更多关于古代兵器的讨论和研究,而我们这些爱好者也可以等着更多的后续研究作品出现。

    责任编辑:杨小舟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http://news.xdnf.cn/yQpStIMHPx

    相关文章

    讲武谈兵|向左走?向右走?从阅兵100坦克聊聊第四代坦克的发展

    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首次公开亮相。根据阅兵式解说词介绍,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智能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作为陆军地面突击力量的新一代装甲装备,尽显机动夺要、攻坚突破的强大战力。100坦克的首…

    警方通报:58岁男子驾车操作不当撞入餐饮店,数人受伤均无大碍

    “警民直通车-浦东”发布警情通报。9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浦东”发布警情通报:9月3日21时09分许,浦东公安分局接报警称,上南路周康路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经调查,张某某(男,58岁)驾驶小客车从餐饮店门前停车位驶出时,因操作不当撞入店内…

    复旦哲院暑期调研|产业赋能:戈壁滩上结出“共富果”

    天山南麓,托木尔峰雪水滔滔;戈壁绿洲,石榴籽故事绵长。今年7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跨越万里奔赴新疆拜城,亲身踏足这片“石泉湿美”的土地,深入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热闹的民俗巴扎至静谧的千年石窟,从温馨的社区小院到现代化的产业园区,…

    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将于9月6日举办,日程安排出炉

    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视频号(01:35)“放歌陕北 唱响中国”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将于9月6日至9日在榆林举办。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30支合唱团将齐聚榆林,共同唱响陕北民歌合力推动陕北民歌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活动具体安排来啦!美好生活周消费活动时间:9月4日至10日9:…

    巴基斯坦总理人民日报撰文:风雨同舟、命运与共

    夏巴兹谢里夫总理1951年5月21日,巴基斯坦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近75年来,巴中两国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培育出独一无二的“铁杆友谊”,成为国际政治互信与持久合作的典范。我们的关系以信任为基石,以尊重为圭臬,更因“共享的未来需共同缔造”的信念而历久弥新。在很多国…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老兵的军礼

    背影信仰本报记者 杜尚泽文并图天安门城楼东侧观礼台,几位老兵微微佝偻,军帽下露出银白发梢,右手齐额敬礼,80多年的岁月已将这一军姿军礼凝固。远处,坦克的履带碾过长安街,机群在空中拉出彩烟,而他们凝视的正前方,是用血与火换来的和平盛世。这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点亮科学梦想!“十万个为什么”办了青少年科学考察报告大赛

    浦江第一湾公园内都生长着什么样的树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高莴苣素生菜汁液对小青菜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叶片营养的影响有哪些?夜晚不同灯光条件下灯诱的昆虫种类及数量会有变化吗?在历时数月的深入研究与激烈角逐后,第二届“十万个为什么”青少年科学考察报告大赛于近日在…

    沪深股指两连阴,多头何时反击?

    沪深股指周三双双再度调整。截至9月3日收盘,沪指收跌1.16%,深证成指跌0.65%,两大股指日K线均走出两连阴。创业板指则逆势上涨,涨0.95%。对于A股的继续调整,有券商策略首席对澎湃新闻记者分析称,主要是两方面因素所致:一是市场在继续消化前期的涨幅。从盘面上可以看到,周…

    相约九八,投资未来:投洽会何以引来全球关注?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将于2025年9月8日至11日在厦门举办,本届投洽会以“携手中国,投资未来”为年度主题,聚焦“投资中国”“中国投资”“国际投资”三大板块,发挥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今年以来,外有关税战扰动之下的国际环境…

    体坛联播|U22国足比赛场地遭质疑,NBA将调查莱昂纳德

    U22国足比赛场地成焦点3日晚间,U23亚洲杯预选赛首轮,中国U22男足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2比1击败东帝汶U22。整场比赛,中国队表现平平,但相比技战术和球员发挥等场内话题,比赛场地的草皮质量意外成为本场比赛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从现场和电视转播观看来看,球场草皮显得非常松…

    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南下,履新海南省领导

    据海南新闻联播消息,9月3日,海南现职省级领导集中全程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实况直播。画面显示,山东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已南下履新海南省。据公开简历,杨国强生于1970年1月,曾任共青团烟台市委副书记、书记等职,2005年任莱阳市市长,…

    破解部分教职工“躺平”心态,山东中医药大学明年1月实施绩效改革

    9月3日下午,学校在长清校区正行楼328会议室召开岗位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改革专班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张立祥出席并讲话,党委副书记艾邸主持会议,党委委员、副校长张玉龙就岗位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提出具体意见。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常现兵,党委委员、党委宣…

    北京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市民朋友和首都各界人士

    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陈飞燕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释新闻|出动8艘军舰跨洋打击“委内瑞拉运毒船”,美国有何醉翁之意?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2日称,美军当天在南加勒比海袭击一艘“从委内瑞拉出发的运毒船”,打死11人。特朗普当天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的一场活动中向媒体披露了这一消息,随后在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发文,配上一段视频,显示一艘快速行驶的小船突然爆炸起火。“今…

    文化中国行|寻访南朝硕儒顾野王:亭林读书堆的千年回响

    金山亭林寻访顾野王(03:04)北宋王安石曾慕名寻访南朝顾野王故居遗址,但因时间匆匆,“一时暂游,不暇考…”(赵孟頫撰《宝云寺记》),便发出感慨:“寥寥湖上亭,不见野王居。”千年时空的感叹,寄托了后人对这位南朝隐士与百科式学者的追慕。顾野王是南北朝梁陈间著名的地理…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史诗性文艺盛典激荡人心

    史诗性文艺盛典激荡人心向云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是献给80年前伟大胜利的史诗性艺术盛典,它形象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晚会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

    图解大厂2025年半年报:AI到底在烧钱,还是在赚钱?

    害怕掉队的大厂们,谁也不想在AI竞赛中落后。巨头们的APP,早已成为超级入口,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多个场景。AI浪潮下,这些巨头们正加速拥抱AI,悄然在为下一场竞赛做准备。此前,澎湃新闻综合各类主流AI APP榜单,根据流量、用户评价等维度,选取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全球百大A…

    “非洲认领故乡”催动日本国民移民焦虑,小学生也提“日本人优先”?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8日,日本东京,行人走在银座街头。视觉中国 资料图日本要将城市移交给非洲人?8月底,一则媒体不实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假消息,激发了日本国内又一股仇外情绪。风波源自8月下旬日本主办的非洲开发会议(TICAD)。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为了推动交流,将日…

    抗战回望52︱全民抗战的使命:从《抗战》三日刊、《全民周刊》到《全民抗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抗战》三日刊《抗战》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沪会…

    在这部《叶甫盖尼·奥涅金》里,塔季扬娜与熊在雪中浪漫起舞

    镜面的舞台、高悬的秋千、漫天的大雪、共舞的棕熊……被中国观众封为“神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再次以极致诗意、极致浪漫的俄式美学,引爆上海剧场。9月3日-4日,戏剧大师马斯图米纳斯与瓦赫坦戈夫剧院联合打造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东方艺术中心2025-2026秋冬演出季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