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情低落、做事提不起劲、明明很累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emo”时刻?别担心,这其实非常普遍——很多人都会偶尔陷入这种状态,其背后往往是一种暂时的抑郁情绪。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其中年轻人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不过要注意:偶尔emo ≠ 抑郁症。emo是一种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绪波动,就像心理上的“阴天”。但我们也需要留意:如果长期陷入这种情绪中且难以自我调节,就需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多加关注,因为这是抑郁症的一个风险因素。
那么,怎样有效缓解emo,减少“网抑云”式的深夜忧思呢?这里有一份实用行动指南,帮你找回晴朗心情——不过在采取行动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会emo?

为什么我们会emo?了解情绪的低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件事,别人云淡风轻,自己却陷入情绪漩涡?认知行为疗法(CBT)提出一个核心观点: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举例来说,并不是“对方没有回复消息”这件事直接让你emo,而是你将其解读为“他不回消息,意味着他不爱我了”的这种想法引发了emo。
“情绪ABC理论”
进一步看,抑郁情绪常常与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尤其体现在我们对自我、未来和世界的认知方式上。当陷入情绪低谷时,我们容易进入一种被称为“认知三角”的消极循环中: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认为未来一片黯淡、感到周围世界困难重重难以应对。正是这三种倾向互相作用,共同将我们推入情绪低谷。

实际行动指南:带你一步步走出emo
已经了解了emo背后的原因,那么如何做可以让自己走出抑郁低谷呢?别急,下面这份指南就像一份心理“自救手册”,带你用四个科学步骤,一步步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1. 情绪记录:给你的心情“拍张照”、“量量温”
开始记录每天的情绪波动,就像给内心状态拍照。记录时不是写下“今天心情不好”,而是要具体描述:
发生了什么事件?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尝试具体命名:是悲伤、焦虑、愤怒还是羞耻?)当时脑海里闪过了什么想法?身体有什么感觉?(如胸闷心慌、肩膀紧张、胃部不适)
这份记录会让你发现情绪变化的模式,比如可能每次见到某个人后情绪就会低落,或者每次完成任务前会特别焦虑。
除了“拍照”记录,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量量温。就像身体有温度,情绪也有属于自己的温度。情绪温度计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测量情绪的强烈程度,情绪越强烈,对应的情绪温度就越高。你可以选择使用0-10分来测量,也可以使用0-100分的标准来测量。在不同时间给自己的情绪量量温,会让你更好地觉察到情绪的变化。

2.思维重塑:识别自动负性思维
我们的脑海中经常会自动闪过一些负面想法:“我肯定做不好”、“没人喜欢我”、“一切都不会变好”。认知行为疗法称这些为“自动负性思维”,也正是这些负性思维给我们带来了负性情绪。
当意识到这些想法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么想有什么证据?反驳它的证据是什么?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如果发生了可以怎么应对?最好/最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朋友处于同样情况,我会对他说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拉开与负性思维的距离,并且认识到“想法≠事实”。当你对负性思维的相信程度降低,由这些负性思维所引发的负性情绪也会自然改善。
3. 正念练习:活在当下此刻
正念认知疗法发现,每日的正念练习能显著降低抑郁复发率。所谓正念是指用特定的方式去投入注意力而产生的觉察:有意识地、在当下时刻、接受事物的本然而不加任何评判。
尝试以下简单练习:
三步呼吸空间:分为三步:第一步,觉察当下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第二步,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第三步,扩展觉察范围,关注全身状态与周围环境。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带着觉察去专注地做某件事情,比如正念行走、正念饮食、正念刷牙等,觉察当下时刻的情绪、想法、身体感受,以及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所触及到的体验。
正念不是要清除所有负面想法,而是改变我们与它们的关系——学会观察它们如云朵般来去,而不被它们裹挟。

4. 行动激活:小步前进的力量
抑郁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缩回自己的世界,但研究表明,行为激活是打破抑郁循环的有效方法。
尝试做一些愉悦型活动和掌控型活动。愉悦型活动是指那些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快乐情绪的事情,掌控型活动则是指那些可以带来自我实现、满足感或者控制感的事情。愉悦感和掌控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
即使毫无动力,也可以尝试从小事开始:
愉悦型活动:听一首曾经喜欢的歌、给朋友发条简短信息、短时间散步,哪怕只是5分钟、玩玩游戏、做做喜欢的手工、尝试曾经喜欢的运动……
掌控型活动:早睡早起、每天起床后整理床铺、打扫房间,哪怕只是拖个地、学一项技能,每天尝试一部分、按时完成工作/学习计划……
关键不是等到有动力才行动,而是通过行动创造动力。就像推一辆抛锚的车,最初推动最难,但一旦开始移动,保持移动就会变得容易。

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自我调节技巧有帮助,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专业支持。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大部分时间都无法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出现自伤或自杀念头;伴有严重的睡眠和食欲改变......
请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以及照料。就像我们感冒发烧会看医生一样,心理健康同样需要专业关怀。情绪就像天空,有时晴朗,有时阴雨。今天的阴雨并不代表永远没有阳光。每一次尝试理解自己、善待自己,都在为驱散阴霾,迎来阳光做准备。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而你也比昨天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 抑郁障碍(抑郁症)[EB/OL]. (2023-3-31)[2025-8-24].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2.Judith S.Beck.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3.John Teasdale, Mark Williams & Zindel Segal. 八周正念之旅——摆脱抑郁与情绪压力[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原标题:《600号科普 | emo了怎么办?这份行动指南带你走出抑郁困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